四川文化和旅游资源“双普查”,新视角、新技术打底
“天下山水之观在蜀”,四川以其丰富的自然与文化资源而闻名。2019年1月,四川在全国范围内启动了文化和旅游资源的“双普查”工作,拉开了一场资源寻宝的序幕。经过两年多的努力,四川在普查中摸清了自己的家底,并将这些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转化为推动经济发展的强劲动力。
为了确保此次普查的顺利进行,四川建立了由专家、专业工程师和地方普查员组成的三支队伍,参与人员总数达到4.8万。专家队伍涵盖地质水文、生物气象和人文建筑等多个领域,人数超过5000人。与此同时,专业工程师和地方普查员的团队也分别超过4000人和3.9万人,形成了强大的普查合力,走遍了四川的每一个角落,开启了一场真正的“寻宝之旅”。这种系统的组织形式为普查工作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参与者们不仅具备专业知识,还具备对本地文化和习俗的深入理解,能够在调查过程中更好地识别和评估资源。
此次普查采用了“普调结合”的工作路径,既延续了实地调查的传统方式,也重视对现有资源的梳理和核实。这样的双重策略能够最大化地利用已有的资源成果,提高普查效率,节约成本。通过这种方式,四川能够在短时间内收集到大量的有效数据,为后续的资源开发和利用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普查不仅仅是数据的统计,更是对资源的再认识。四川省地球物理调查研究所的副所长李忠东在培训中强调,现代的普查工作需要与时俱进,关注新时代的旅游资源观和消费观。这种思维的转变,让传统资源被赋予了新的价值。
在普查初期,四川省文化和旅游资源普查首批试点工作在宜宾市兴文县启动。参与者们积极与当地的乡贤、老党员、老干部等进行对接,利用他们对当地文化资源的了解,开展了一系列创新的普查方法:“查、找、问、议”。这种方法的实施,使得调查工作更加深入,资源的发掘更加全面。
通过实地走访和调查,兴文县的文化和旅游资源得以全面曝光,发现了902个文化资源和1003个旅游资源。这一成果不仅为普查工作增添了分量,也为之后的投资合作奠定了基础,吸引了多家文旅企业的关注。
经过详细的摸底,四川省共普查出305.74万处文化资源和24.57万处旅游资源,其中新发现和认定的资源达6.51万处。这些数据不仅让四川的资源优势更加清晰,也为后续的开发和利用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为此,四川总结出一套“五维合一”的普查成果,这一成果从标准维度、工作维度、文本成果维度、成果运用维度和资源大数据维度,为今后的普查工作提供了指导。这种系统化的成果整理,不仅让普查工作变得更加高效,也为各地的文旅资源开发提供了参考。
在此次普查中,科技的力量不可忽视。四川的普查团队充分利用大数据分析和云计算等前沿技术,极大提升了工作的效率。与传统模式相比,这种科技赋能的方式让普查工作效率提高了三分之二以上。
通过科技手段,普查人员可以快速收集和分析数据,实时更新资源信息。这种创新为全国文旅普查工作提供了一条高效精准的道路,展示了四川在数字化转型中的领先地位。
随便看看
- 2022-01-07对智慧会展的认识
- 2022-02-18湖南图书馆推出“筑梦冰雪·同向未来”冬奥会主题活动
- 2021-12-16欣游石竹山
- 2022-02-15陕西冰雪旅游火热,滑雪场人气爆棚
- 2021-11-30泰山旅游攻略 泰山景点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