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文旅,靠什么打动年轻人?
在“国潮”崛起与体验经济主导的当下,非遗文旅需突破传统叙事框架,以年轻化思维重构文化价值。
非遗文旅的崛起,本质是一场传统与现代的对话。打动年轻人的核心,在于以他们熟悉的方式重构文化价值——用新媒体传播打破时空壁垒,用体验式参与唤醒情感共鸣,用跨界创新赋予时代生命力。
一、新媒体传播:用“指尖流量”破圈文化壁垒
短视频与直播的裂变式传播
案例:泉州木偶戏大师陈应鸿通过短视频发布百场演出片段,弹幕互动与二次创作形成全网文化现象;重庆渝派花丝镶嵌传承人辜国强以国风音乐搭配工艺展示,抖音粉丝超10万。
行动建议:入驻新媒体平台,打造“非遗账号矩阵”,结合热点创作“非遗+剧情”“非遗+科普”内容;定期直播非遗技艺制作过程,设置观众互动环节。
KOL与跨界内容共创
案例:李子柒复出首条视频聚焦成都漆艺,5小时播放破亿;博主“雁鸿”将绒花技艺融入影视道具设计,登上米兰时装周。
行动建议:邀请头部博主担任非遗推广大使(如四川非遗推广大使李子柒);与游戏、动漫IP联名创作非遗主题内容(如《黑神话:悟空》融入陕北说书)。
二、沉浸式体验:从“围观”到“深度参与”
非遗剧本杀与场景化互动
案例:浙江嵊州崇仁古镇将18项非遗融入剧本杀,游客平均停留时间达6.5小时;南京非遗体验空间推出非遗材料包,用户可自制滚灯、走马灯。
行动建议:设计“非遗解谜地图”,串联景区、工坊、市集;开发轻量化非遗DIY材料包(如简化版扎染、剪纸工具包),搭配线上教学视频。
科技赋能传统技艺
案例:杭州文三街区用机器人技术演绎“机器狗舞狮”;景德镇陶阳里景区复烧柴窑,每月开窑成固定文化仪式。
行动建议:运用VR/AR还原非遗历史场景(如敦煌壁画绘制体验);开发非遗数字藏品,结合线下实体权益(如限量版非遗盲盒)。
三、跨界融合:非遗的“时尚变身”
文创产品与潮流设计
案例:广西“壮锦植物背包”融合非遗元素与现代设计;LV联名旬邑彩贴剪纸推出限量款。
行动建议:联合新消费品牌推出“非遗联名款”(如茶饮品牌+皮影艺术礼盒);开发非遗元素潮玩IP(如河南方城石猴变身“猴三”潮玩)。
非遗与生活场景的深度绑定
案例:胡姬花以非遗压榨工艺打造“古法小榨”营销事件;霸王茶姬联名非遗烟花火龙推出限定包装。
行动建议:打造“非遗生活美学空间”,涵盖餐饮、家居、服饰(如非遗纹样咖啡拉花、刺绣家居摆件);策划“非遗快闪店”,进驻商业综合体。
四、情感共鸣:故事与匠心的双重触达
传承人IP与幕后叙事
案例:蜀绣传承人康宁通过短视频展示针法细节与创作故事,粉丝称“看视频能静心”;川剧盔帽传承人邱粟杨开设工作室,推出制作教程吸引百万观看。
行动建议:拍摄非遗纪录片系列,聚焦传承人生活与技艺挑战;发起“非遗传承人对话Z世代”直播活动,解答年轻人好奇问题。代际传承与社群运营
案例:上海大学非遗课程让学生设计黑陶花器“无别色”;扬州非遗研学活动让青少年体验吹糖人、雕版印刷。
行动建议:建立“非遗青年社群”,组织线下工作坊与线上打卡挑战;推出“非遗传承人带徒计划”,开放年轻人拜师通道。
五、生态构建:可持续的传承体系
政策支持与文旅融合
案例:四川发布非遗保护优秀案例,推动“非遗+旅游”项目(如蒲江县明月村引入百位艺术家打造文艺乡村);河北唐山宴融合“非遗+美食+演艺”,假期客流爆满。
行动建议:争取政府文旅基金扶持,申报非遗主题旅游线路;联合景区打造"非遗文化节”,整合展演、市集、研学功能。
教育与产业联动美
案例:浙江师范大学设立非遗保护本科专业,课程涵盖竹编、蓝染实践;陕西师范大学非遗研学激发学生创意。
行动建议:与高校合作开发非遗选修课;推动非遗工坊与设计院校联合开发产品,孵化青年非遗创业项目。
随便看看
- 2021-12-01一站式传播咨询服务 元宇宙新时代下的核心竞争力
- 2022-01-19国家速滑馆旧场地建起新场馆
- 2022-02-05推进乡村振兴中,文旅部将推动非遗工坊建设五大举措
- 2021-12-03智慧酒店的建设让游客享受贴心服务
- 2022-03-10古东瀑布景区介绍 古东瀑布景区好玩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