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市西固区公共文化服务工作成效显著
近年来,兰州市西固区按照公共文化服务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要求,充分利用现有文化资源,不断加强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积极拓宽文化惠民路径,努力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效能,初步形成公共文体设施为龙头、乡镇综合文化站为重点、村(社区)文体设施为基础的三级公共文化设施网络,2022年兰州市西固区入选全国“书香城市(区县级)”,公共文化服务工作取得明显成效。
以规划为引领,不断完善文化工作机制。一是制定《西固区“十四五”文旅发展规划》,把文化遗产研究保护、传承弘扬、创新利用新高地、打造西北文化体验新地标,列入“十四五”期间文化建设目标。二是文化工作纳入目标考核,文化建设纳入西固区相关部门、镇乡(街道)年度目标责任书,以考核倒逼责任落实,将文化建设列入了为民兴办实事项目。三是建立经费保障机制,年均用于基层文化站点维护4万元,文化活动投入81.93万元,灯会活动1000万元,在图书馆总分馆制建设中,3年累计投入1300余万元。
投入与管理并重,努力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一是文化阵地进一步夯实。坚持联同共建、协调发展,推进区、镇、村三级文化设施协调建设,围绕“三馆一站”建设总体目标,以西固区文化馆、图书馆总馆为主体,先后建成13个西固区文化馆分馆和1个民生银行分馆,西固区图书馆建成13个乡镇街道分馆、7个学校青少年分馆、3个幼儿绘本分馆、8个读者小站、12个自助共享图书馆、3个主题书屋、49个图书流动站、36个农家书屋、8个邻里图书馆,图书馆网络体系初步形成。西固区各行业图书馆、阅览室219家,馆藏文献达60.6余万册(其中图书60万册、特色文献6000余种册),报刊1245种,上传线上视听、电子文献10.5万册。利用商业空间建成多家图书阅读点,其中“不如吃茶趣”“金城书房”“88℃咖啡”“理想国度”等多个阅读点通过销售书籍、文创产品、简餐、饮料等多种方式,在提供免费阅读的同时,实现了盈利,图书阅读点步入良性发展轨道。二是文化人才队伍规模不断壮大。西固区文化馆长年免费开放,开设声乐,器乐,美术,书法,非遗等培训班,创办乐享学院、青少年主持人培训基地、小小讲解员选拔等特色培训班。采用下乡培训、蹲点辅导、菜单式培训等多种方式,加强文化指导员、村级文体员和文艺骨干培训。目前,西固已拥有一定规模的文化群众团队120余支,文化协会20多个。三是群众文化活动丰富多彩。以培育“十百千”文化惠民活动为重点,围绕丰富群众文化生活,以“组织开展十场大型活动、百场综合活动、千场群众活动”为目标,近3年先后举办各种文化体育活动近千场,“十百千”文化惠民活动上万场,参加群众31万人次,有力促进了西固区文化事业蓬勃发展。
探索与发展并举,不断创新文化发展新模式。一是以群众的文化需求为导向,坚持线上线下相结合,推出线上数字文化菜单,制作数字文化资源,开展线上名师讲坛、艺术慕课、“云”参观博物馆、“云”旅游、非遗讲座、乐器培训、心理辅导、诗歌朗诵等活动年均720余场。二是在河口建成“陇遗有礼”非遗生活体验馆,打造实景非遗剧本杀《纱灯秘境》。三是采取“政府推动建设、读者品牌冠名、市场化运营”的建设模式,与读者出版集团合作共建8个读者小站。读者小站采用“公共服务+经营”的运营模式,融公共借阅、分享体验、阅读讲座、知识服务、文创销售等服务功能于一体,成为多功能、复合式、开放型街区公共文化空间,为西固市民提供了休憩、阅读、交流和文化体验的公共文化服务场所。建成区级图书集群管理系统和图书馆大数据分析平台,并把西固区139个阅读点配备图书和区图书馆馆藏图书资源一并纳入系统管理,通过大数据分析,有效提高了图书借阅率和针对性。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承载着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立足城乡特点,不断扩大公共文化服务覆盖面,打造更有特色、有品位的公共文化空间,才能不断满足人们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兰州市西固区在推进公共文化服务建设上作了积极的探索实践,为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新的视角与宝贵经验。
随便看看
- 2021-11-27什么是“互联网+旅游”
- 2022-02-17友谊关景区介绍 友谊关景区在哪里
- 2021-12-20巨型造像被划入“浪费工程”中
- 2022-03-02黄浦区开展文化和旅游市场信用经济发展试点工作
- 2021-11-15智慧景区建设:生态保护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