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水市文化和旅游局多措并举推动非遗保护传承
近年来,天水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始终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原则,充分挖掘历史文化资源,不断加大保护和传承工作力度,健全机制、完善名录、联动宣传、创新方法,非遗保护传承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体制机制逐步健全。天水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开始于2005年3月,随着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视,非遗工作也取得了长足发展。2008年7月,成立了天水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2014年天水市文化和旅游局成立了非遗科,部分县区成立了非遗保护中心。制定出台《天水市〈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的实施方案》《天水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所管理办法》《张家川回族自治县花儿保护传承条例》等政策文件,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提供了较为完备的法律保障和制度规范。
名录体系不断完善。多次开展非遗普查工作,全面了解和掌握全市非遗资源的种类、数量、分布状况、生存环境、保护现状等,并运用文字、录音、录像、数字化多媒体等多种方式,对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了真实、系统和全面的记录。目前天水市共有太昊伏羲祭典、天水雕漆技艺等8个项目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甘谷脊兽等50个项目列入省级名录,180个项目列入市级名录、550个项目列入县级名录。全市共有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国家级5人、省级59人、市级378人,县级1309人;省级非遗工坊10家、市级非遗工坊4家,传习所70个、传承基地15个、非遗陈列馆3个。
宣传推广形式多样。在非遗传承过程中,不断创新方法,丰富形式,创作了一大批有文化品位、吸引群众的演艺节目,进一步增强了广大群众的非遗保护意识。先后多次组织参加国家及省内外“非遗过大年”“视频直播家乡年”“非遗购物节”“国际非遗节”“中国非遗博览会”等重大节会活动,全面展示了天水市独具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过宣传、展演、讲座等形式,广泛开展非遗进校园、进社区、进乡村、进景区、进企业活动,深入推进非遗文化活态传承。坚持每年举办社火、小戏小曲、民间民俗文化艺术作品展等系列活动,全面提升文化软实力、展现城市精气神、传承天水文脉。充分发挥自媒体作用,在“抖音”“快手”两大自媒体平台建立了“天水非遗”账号,全方位宣传推介非遗项目,截至目前已上传短视频52个,视频点击量达23万多次,其中“天水伏羲春祭”“今后五年天水市非遗怎么干”“龙城遗韵”“武山夜光杯”等短视频,无论内容还是题材都得到了文化和旅游部及省文化和旅游厅的充分肯定。
开发利用成效明显。近年来,天水市充分利用特有的非遗资源,积极探索“非遗+旅游”“非遗+产业”“非遗+文创”“非遗+电商”的四加融合模式,大力发展乡村文化旅游,着力打造特色文游品牌,目前已建成10家省级非遗扶贫工坊,14家市级非遗工坊;研发非遗文创项目72件(套),其中甘谷雅路人非遗文创产品研发中心开发的38个作品进驻故宫,年供货额达1000万元。同时还不断加大非遗项目专项补助资金的争取力度,为非遗传承发展提供较好的资金支持,推动全市非遗事业有序向前发展。
随便看看
- 2022-01-19云顶滑雪公园雪上场馆的改造利用
- 2021-12-12景区营销的核心推广策略
- 2021-12-01国家出台了多项措施予以扶持旅行社行业
- 2021-12-16新趋势下旅游业仍面临挑战
- 2022-02-04文旅部总结:围绕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文旅工作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