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添加微信
目前我国乡村地区非遗项目点散、面广、水平不一,业内人士建议,可从规划、示范、资金、服务四方面凝聚合力,释放非遗项目产业化发展潜能,进一步带动乡村产业振兴、文化振兴、人才振兴。
第一,规划促规模。应制定非遗产业化发展规划,从顶层设计角度统筹区域非遗产业发展。对于产业化开发的非遗项目,要进行合理规划、科学布局,将创作、制作、生产、营销等各环节资源要素进行集聚和整合,形成规模经济效应,避免分散、零星、封闭。
第二,示范树品牌。非遗项目禀赋各异,不宜“一刀切”盲目开发,应以保护文化生态为基础,分类分级分析制定发展思路。审慎选择区域内基础好、潜力大、适宜活态传承与市场化竞争发展的项目,树立非物质文化遗产重点产品、重点企业、重点基地示范,带动区域整体发展;做好有区域特色的非遗品牌IP、地理标识体系建设,扩大非遗影响力。
第三,资金激活力。目前中央财政已设立专项资金用于非遗保护传承,而非遗产业化尚缺乏明确的激励补助措施。今年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观澜湖集团主席兼行政总裁朱鼎健建议,成立相关鼓励非遗产业化的引导性扶持发展基金,专注非遗项目的产业化、市场化。可制定相关评定机制,涵盖品牌塑造、非遗产品创新、互联网传播等维度,对市场化和创新性优秀的非遗项目、传承人或机构给予一定资金补助,调动各方积极性。
全国政协委员、山西省文化和旅游厅厅长王爱琴也提出,建立对非遗项目的多元化资金扶持体系,鼓励企业及社会力量投入资金参与非遗保护,“认领”非遗创新孵化项目,尝试和探索将传承人利益捆绑的多元主体开发和绩效管理机制,加大非遗产品的市场流通活力。
第四,服务带开发。非遗产业化应注意“以城带乡、城乡互促”。城市可发挥中心作用,积极培养文化资源开发机构,为乡村地区非遗资源开发提供公共技术、人才培训、对外宣传、知识产权等方面服务。针对区县级非遗传承人老龄化、断层现象,需要尤其重视欠发达地区非遗传承人的培养。可结合职业教育对民间传统传承模式加以改造,使传承更加规范、系统、科学;加强校企合作,为西部或农村地区相关企业员工开展定制化课程与培训;鼓励互联网平台为乡村非遗企业培养互联网运营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