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添加微信
5月19日是中国旅游日。在全球疫情尚未消停、中国疫情局部反复的情况下,就决定了2022年的这一天将与前10来年的中国旅游日有些差别。
在迎来新冠疫情影响的第三个年头,有关旅游的一些话题似乎可以更加清晰和明朗,旅游行业的变化:
疫后旅游发展应该有较大变化。疫后的旅游活动,是报复性增长,还是压抑性井喷,作为短时间的现象有出现的较大可能性,关键是看其爆发力度和持续时间;作为旅游产业层面,较大的变化也应该逐步显现,其中之一就是旅游吸引物的开发供给将加速市场化和多元化,并与A级旅游景区呈现并列、补充和丰富之势,旅游部门职能转变也应更加面向全行业指导。
公共卫生安全是旅游的生命线。此前对旅游造成打击和摧残的,常常是经济危机、金融危机、地震海啸、交通灾难、政治事件等;这次旷日持久的新冠疫情灾害,让旅游业深刻地感受到,公共卫生安全灾害对旅游影响最为深重,它的影响不是一点、一片、一线、一时,而是大面积乃至全球性,也是一年半载挥之不去的。
旅游是国民生活的风向标。疫情之前,人们对旅游活动司空见惯,将旅游比作“诗与远方”的,常常是调侃多于赞美;经历了这番疫情后,人们更多地怀念旅游、赞美旅游,认定旅游是国家和民众正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旅游活动不能正常开展,长时间地不能参加旅游活动,都是受疫情影响而不正常的表现。
流动客源是旅游业的生产资料。这场疫情正告了各级政府和旅游主管部门,旅游产业的最基本特征就是必须依赖流动性客源。较长时间以来,旅行社接待量占全部出游者仅5%,但各地旅游部门和旅游企业之所以依旧看重“跨省游”,就因为客源流动对相关产业要素发挥着重要的盘活与拉动作用,没有客源的流动性,旅游企业就失去生产的原材料,就得停工停产、闲置场地和设施。从这个意义上说,只有保持了客源流动性,才能撬动旅游企业纾困和复苏的杠杆。
旅游是服务业运转的龙头。在经济社会正常运行时,旅游的龙头地位常被忽视,旅游与相关服务业是互为客源;在2年多的疫情影响下,越来越多的人已经认识到,交通、商业、餐饮等服务业的严重受灾,都是由于人员流动的频频受阻和大幅减少。其实,按照专业的概念和观点,这大部分的流动人流都是旅游范畴。没有旅游业的率先复苏,其它服务业就很难正常运转。
游客应主动提升旅游水平。中国旅游日定于“519”,与我国游圣徐霞客密切相关,无论旅游日举办什么样的活动,都应该向徐霞客学习。如今大众出旅每年超过60亿人次,但走马观花、蜻蜓点水的不乏其人,流行性的就是“打卡”、“到此一游”,这在交通非常便利的情况下,所游历程之长、打卡点之多,超越徐霞客是轻而易举的,但更重要的是学习他老人家“行万里路,读万卷书”的精髓,争取在旅游实践中能有更多的收获和提高。
旅游已是大众生活的必需品。对某些城乡居民来说,可能认为旅游就是外出观光、休闲、度假、自驾,也就是过“旅居生活”;但从旅游专业角度看,疫情下居民被迫就近游、当地游,包括相当部分的休闲活动,都应归之于旅游范畴。旅游部门不仅应在数据统计时予以关注,更应该在发展规划、制定政策、扶持引导、补齐短板上给予重视。疫情之下,帐篷露营的装备销售大增,就是应该积极关注和思考的问题,相关花费应不少于某些旅游景区的门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