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添加微信
“五一”露营火爆,一时成为旅游顶流,无意间戳中了市场心动点,揭示了当下旅游生存与发展的一个新端口。值得庆幸的是,旅游几乎被堵死了所有的出路,露营却成为疫情留下的最后一道门。
露营热不在于“口红效应”层面的“廉价而非必要”,也不在于“心灵的些许慰藉”,而在于市场之势、消费之需。
露营,未必远行,说到底,原本就称不上旅游产品。充其量只是都市人近郊休闲的一个补充,或是一个休闲驿站。露营大体可以分为两类:一是国标型露营,二是非标准型露营。
对于前者,相对高端,相当于一个以野奢性住宿为主的旅游综合体。也许会成为当下休闲旅游发展的一个重要性、焦点性、网红性产品,只要规划、投资、运营得当,投资少、建设快、见效大,起码在疫情期间可以救急、救困、救死。此类露营产品可以笼络近距离、小半径、休闲性、亲子类消费群体。不求图发展,却可图生存。
对于后者,属于山野、田间、水边的随机化、随意性露营,或许无太多商业利益,且徒增安全隐患与卫生隐忧,却正因如此,恰恰满足了部分休闲者追求自然的天性与需求。没有羁绊和约束,没有大门和收费,岂不快哉?
经此一“疫”,标准化露营也罢,非标准化露营也罢,人们追求自然野性、个性自由、绿色生态的休闲旅游方式看似有了一个新的着落。
当下的观光旅游与休闲度假已成此消彼长之势,疫情是导火索,也是助燃剂。休闲可近可远,居家可休闲,外出也可休闲;休闲可老可幼,康养是休闲,亲子也是休闲。
观光在于特色,休闲在于个性。度假则适宜远程,需要换个环境,更需要换种心境,正所谓“诗与远方”,没有诗意的远行就没有度假的感知。所谓“微旅游”是一个伪命题,因为没有旅程,就没有全新的异质化环境,即便有景观,也早已熟悉得不再让人心动。如果自我调整好心态,顶多算是一种“微度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