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常态化,文旅企业如何应对?以下是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教授魏翔关于疫情常态化,文旅企业应对措施。
第一,大旅游企业的“明星效应”还会飞一段时间。
经过数字化收割后,文旅产品中的次水平项目将会萎缩,游客/流量被汇集到最顶级的度假产品中,进而大企业通吃全国市场,这就是数字经济学中的“明星效应”。同时,抢占先机者具备市场领先优势。率先完成市场分割的头部企业终将赢得流量竞争的交椅。其他企业只能为赢者徒做嫁衣。“复星文旅”“携程旅游”很可能是线上和线下的两个“头部寡头”,模仿它们做流量企业依然有机会,但名额不会超过3个。
第二,旅游业反攻制造业,旅游带着场景和订单搞“逆向科创”。
围绕旅游大数据平台建设,从数据采集到加工整理,再到前端显示,全场景、全领域、全流量下的硬件设备支持将催生旅游科创设备浪潮;智能停车、安防传感、票务系统、WIFI覆盖、其他引导式设备等信息化系统建设要求旅游业在制造业上 “产业融合”;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为代表的场景式应用设备,包括未来应用于元宇宙场景的VR游戏、AR导航、AR导览、AR游戏、AR美术馆、AR明信片、全息投影等替代技术。投土地、投综合体、投在线旅游,不如投“旅游科创设备”。不同于区块链热潮,本次元宇宙的产业红利真实存在,是旅游进军资本市场并实现“硬价值”的现实机会。
第三、开源服务,发展社会型旅游业。
旅游业的持续在于游客的服务认同,以此形成长期需求支撑,如何达成认同一致性?答案在于旅游服务的真实信用评价。特别是当下的团队旅游和社交旅游等新形态,其价值之一正在于对真实“信用评价数据”的获取。倘若游客的“信用评价”可以开源,并以此来建立服务信用开源数据库,就可以从需求端形成对旅游服务的取证,减少因信息不对称而造成的流量流失。如旅行社可以借此转型成为“社会化的评级公司”,靠广告、信用建设指导、评级发布等来盈利。
第四、挖掘旅游的学习属性:进军“非正式教育”。
这里有一个误区需要说明,研学旅游不是“非正式教育”,是“特种旅游”。实际上,相比于其他旅游形态,研学旅游虽然具备一定的特色化、个性化,但真正的教育旅游产品主要在于达到学习教育的目的,其突出特点是在与学校不同的环境中让人拓宽视野、丰富知识,并培养他们的自立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现代社会,旅游是传播文明、交流文化、增进友谊的桥梁。人们追求旅游的核心目的是寓学于游,为了拓宽眼界、增长知识、提高心智水平等非正式教育收益去参与旅游。对参与者“非认知技能”的提高让旅游成为非正式教育的主要载体和主要成分。
最后一点是从资源运营转向城市更新。文旅城的开发是通过“垄断局部资源”来实现流量变量(迪士尼也是同样模式),但中国未来的发展不是规模提升而是质量改进,经济增长模式不再支持“大而全”而是支持“精而美”。
全国免费服务热线
400-850-1230
扫一扫添加微信
微信号:178733333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