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景,从产生的第一天起,就蕴含着自然与人文两方面的因素。至于场景,人文活动则更加丰富,甚至有了戏剧性的情节。正如茅盾先生在他的《风景谈》所说:人才是最美的风景。
首先,风景是人与自然互动关系的显现
何为风景?这个问题似乎再简单不过,但是如果单纯理解为自然风光,可能就大错特错。
所谓风景,实质上是以山水景物及某些自然和人文现象所构成的、足以引起人们审美与观赏的景象。《晋书》上说:“风景不殊,举目有江山之异。”尽管古人对风景的认知是表象的,但不得不说,已经暗含了感性的因子。
“风景”一词出现在魏晋南北朝绝非偶然,其社会背景是魏晋玄学的发展与士族的兴起,经济背景则是庄园经济的巩固和推广。这个时期的文人雅客游山玩水已成为常态,譬如:王谢家族中,谢灵运堪称山水诗派鼻祖,他流连山水,被称为旅行家,又被封为康乐公。其外曾祖父王羲之纠集的兰亭诗会堪称史诗级的山水观礼聚会,在这个时期的山水诗画及士人雅集活动中,“风景”已被赋予了理性的审美价值。由此可见,从风景产生的第一天起,就与精神层面的休闲活动有关,而不止旅行游览。
在观光时代,风景作为旅游的核心吸引物,主指自然风光、景物,包括风景名胜、人文古迹、城市美景及其风土人情等。也就是说,“风景”有两个永恒的要素,即自然和人,两个要素缺一不可,“风景”是人和自然之间互动关系的显现,这也是当下旅游“场景说、情景说、情境说”的渊薮。
时代不同,“风景”的认知深度、价值宽度和实践特征已产生了深刻的变化,现代旅游者通过观光游览可达到改变常居环境、开阔眼界、增长见识、陶冶性情、怡悦心情、鉴赏大自然造化之美、享受现代化城市生活的情趣,以及满足异地购物等多方面的需求和目的。
除此之外,现代科学尤其是生态学的发展还为风景的理性认知创造了条件,“风景”已超越审美价值,增加了生物和文化多样性保护、科学研究、环境教育,以及社会和经济等价值。如此说来,旅游“场景说、情景说、情境说”已接近实践和市场层面。
其次,场景是最具人性化和活态化的风景
场景原本是指戏剧、电影中的场面,泛指情景。但在体验经济与休闲旅游背景下,早已成为一种活色生香的风景。
持续两年多的疫情,对于普通人,诗与远方已近乎奢望。基于此,市场不得不泛生长和逆生长,如:从城市到近郊的乡村休闲与乡村民宿,以及户外旅行、研学旅行、露营地的兴起;还有剧本杀等城市就地休闲产品,实景难寻情况下,虚拟的沉浸式场景的滋生蔓延合乎情理,VR/AR、5D及元宇宙技术的相对成熟,在文化创意之外,为城市化休闲及景区游乐体验产品的发展插上了理想的翅膀。
但是,沉浸毕竟虚幻的,不是实实在在的生活。沉浸也许是一时的,生活才是地域化的、持久的、有人文感知的体验产品。
平遥古城保护的不仅仅是原态建筑,更重要的是对生活在古城里的原住居民及其场景的保护和培植发展。因为原住居民的存在,才有了带着浓浓晋中特定地域文化和烟火气的风土人情和活态风景。
当然,观光作为旅游的一项最基本的活动内容,其旅游核心吸引物——风景在长期内仍将继续占据重要地位。
全国免费服务热线
400-850-1230
扫一扫添加微信
微信号:178733333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