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做好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
“非遗是以传承人为重要核心的活态传承,只有让非遗融入现代生活,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才能更好地实现保护与传承。”王爱琴认为,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应该从以下六方面下功夫:
一是促进非遗保护与公共文化服务保障工作融合发展。各级政府要将具有地方特色、适宜普及推广的非遗代表性项目纳入基本公共文化服务目录,合理规划和利用现有场馆,在公共文化设施中设立专门区域,用于非遗项目的收藏、展示、传承、传播和研究。电子票务系统
二是建立对非遗项目的多元化资金扶持体系。在加大政府投入,用好用足财政资金的基础上,积极吸纳非政府组织和社会资金参与非遗保护。鼓励企业及社会力量投入资金,广泛参与非遗保护,“认领”非遗创新孵化项目,尝试和探索将传承人利益捆绑的多元主体开发和绩效管理机制,加大非遗产品的市场流通活力。推动金融机构、专项基金助力非遗,建立研究与实践相结合的运行机制,连接两个资源。
三是强化非遗保护传承利用在乡村振兴中的作用。73%的非遗项目在我国的乡村,非遗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之一。建议出台扶持政策,发现、重估、修复乡村的文化价值,推动乡村文化振兴。一方面以成立工作站等形式为乡村输入外来人才和资源,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搭建文创平台。另一方面完善村史馆、文化礼堂、村(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等设施,展现传承乡村文化。支持成立农民合作社,推广“非遗工坊”“一村一品”等模式,大力扶持传统手工艺加工、农副产品生产,加大对乡村小戏、曲艺等公共文化产品的政府购买力度,巩固脱贫攻坚成果,解决乡村富余劳动力就业等问题。景区信息化建设
四是加大非遗传承后备力量培养力度。通过设立国家或地方奖项对具有卓越贡献的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群体)予以奖励,增加保护经费和生活补助,让其安心开展非遗技艺的传帮带。继续实施传承人的研培计划,探索推进非遗与学历教育结合,制定具有激励性的人才培养机制,带动和吸引更多的社会力量加入到非遗人才的储备建设中。
五是增强数字赋能非遗传播利用。充分利用非遗数字化常态保护实现非遗活化再现,搭建国家和省市县联动的非遗线上平台,实现非遗数字化共享。鼓励互联网企业、各类文化企业建设线上线下联动的非遗体验馆,开发非遗沉浸式体验产品。
六是推动非遗+旅游+生活深度融合,让非遗产品、非遗活动走进景区,融入百姓生活。以非遗的地方性、原真性、独特性,结合当地有传统优势的工艺美术等,吸引游人,涵养消费群体,助推非遗传承传播,逐渐形成具有市场活力的非遗专业街镇以及各种特色展示空间,从而拉动消费,促进非遗产业化。
随便看看
- 2021-12-27回顾2021年,文旅业发生的8大事情。
- 2022-01-05八达岭长城发布全国首款数字纪念门票
- 2021-12-15上海徐汇、嘉定、松江区、青浦入选首批长三角高铁旅游小城
- 2021-11-29什么是智慧旅行社(旅行社信息化)
- 2022-03-08南京灵谷景区有哪些景点介绍 好玩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