滨州市在十里荷塘景区举行“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非遗进景区系列活动
6月11日,滨州市在十里荷塘景区举行“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非遗进景区系列活动开幕式,拉开全市“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系列活动序幕。近年来,滨州市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重要指示精神,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开展公共文化教育、创新“非遗+”助力乡村振兴,争做文化创新发展先行者。
一是全力深挖,非遗名录体系日臻完善。通过加强体制机制保障,开展普查调研,夯实非遗保护基础。健全组织机构,成立滨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领导小组,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收集非遗线索近6000条,走访非遗传承人、老艺人1000余人,并对有价值的项目进行文字记录、拍照、录像等方式存档,厘清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家底。完善名录体系,制定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评选认定办法,全市现有国家级非遗项目10项、省级52项、市级186项、县级612项,形成了日臻完善的国家、省、市、县四级非遗名录体系。加强资金保障,推动市本级、县(市区)财政设立非遗保护专项资金,据不完全统计,市级以上非遗保护资金投入达717万余元,为非遗保护工作提供强有力的资金保障。
二是聚力传承,非遗赓续发展生生不息。通过加大培养传承人、实施手造工程、打造特色品牌,推动非遗传承赓续发展。开展非遗项目抢救性记录工作,先后出版《古韵流彩》《文脉衍风》《滨州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第三、四卷)等非遗名录丛书。加大非遗传承人培养力度,全市共有国家级非遗传承人2名、省级15名、市级151名。2015年以来,市级财政将非遗传承人补助经费列入年度预算,邹平、惠民、无棣、博兴等县级财政也设立专项资金,为传承活动提供资金支持。累计组织举办各类传承传习活动1000余场次,培训人员3万余人,提高传承技艺,培养工匠精神。实施“滨州手造”工程,制定《“滨州手造”推进工程实施方案》,评选认定滨州首批市级非遗工坊。举办首届中国·滨州“传统工艺”博览会,打造“滨州手造”传统手工艺品牌,培育手工技艺产业新动能,推动全市文化创意产业高质量发展。打造非遗特色品牌,滨州群星剧场获评省级非遗曲艺书场,年均开展公益演出120场。“非遗进校园”“发现非遗之美·二十四节气茶会”“滨州非遗传习坊”等活动,深受广大少年儿童和家长喜爱,已形成非遗特色活动品牌。非遗助力公共文化服务,为文旅振兴提供内生动力。2021年,孙子文化(惠民)生态保护实验区获批创建省级保护实验区,为滨州市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打下良好基础。景区票务系统
三是着力创新,“非遗+”发展模式潜力巨大。充分发挥本地非遗资源优势,拓展“非遗+”发展潜能,走出一条滨州非遗转化发展的新路子。“非遗+互联网”,培育乡村文化新业态。依托博兴草柳编、老粗布等非遗项目,建立电商产业园,推动非遗技艺迎合现代市场需求,研发出老粗布床品、布老虎等工艺品100多种品类,年在线销售额达5亿元,湾头村被评为省级文化生态名村。“非遗+扶贫”,助力群众致富增收。无棣苇帘制作技艺项目优先把贫困人口纳入传承人群进行专业培训,苇帘产品出口日、韩等国家,年创经济效益6000多万元,走出一条脱贫增收的致富路。“非遗+旅游”,推动非遗旅游相互赋能。在魏集古村落、杜受田故居、无棣古城等A级景区开设非遗一条街,把滨州锅子饼、杜桥豆腐皮、滨州民间剪纸等制作成精美旅游商品,拉动了景区消费,扩大了非遗影响力。开展非遗与旅游融合优秀案例征集展示活动,西纸坊、魏集古村落、胡集书会等纳入全省非遗旅游主题线路及非遗旅游资源推荐目录,开拓文旅融合发展新思路。
随便看看
- 2021-12-03长沙旅游必去景点推荐攻略
- 2022-01-04Z世代将成为旅游创新源动力
- 2022-02-10株洲博物馆一部文化展 “虎虎生福”沐祥瑞
- 2021-12-22文旅融合的市场动力机制
- 2021-12-06浙江余村,安徽西递村上榜世界最佳旅游乡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