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banner图

“曲韵薪传——四川传统曲艺名家名段”精品汇演在成都宽窄巷子举行

  对四川人而言,这群“长在大家笑点上”的曲艺工作者是“长情”的陪伴。“王保长”会露出有标志性的笑容,“李伯伯”的散打评书提劲儿又幽默,(火巴)耳朵和棒棒军有情有义,依河而歌的四川扬琴清脆悦耳……8月27日晚,这群曾带给大家不少回忆的四川曲艺人走上街头,面对面为观众连演2天——四川省曲艺研究院庆祝建院60周年系列活动之“曲韵薪传——四川传统曲艺名家名段”精品汇演在成都宽窄巷子举行。

  沈伐、李伯清、叮当、王小平、胖姐、矮冬瓜、吴瑕、曾恋、胡郦珈等新老四川曲艺人,为观众们献上充满欢声笑语的露天演出,演出获得46万观众的线上观看。本次活动由四川省文化和旅游厅主办,四川省曲艺研究院协办,精品汇演的盛况折射出曲艺人60年的坚持和努力。

  现场大合照

  “名场面”和“新作品”集结,老少同台送欢乐

  露天演出,更像是一种想要“破圈”的邀请。本次活动总导演毛军豪介绍,四川省曲艺研究院这次把舞台搬到宽窄巷子街头,是希望更多年轻朋友能了解四川曲艺,和60岁的四川省曲艺研究院“交个朋友”。

  演出现场人潮涌动,舞台上演员们“抖包袱”,观众们“接过梗”,笑声掌声不断。四川曲艺人和全国曲艺名家一道,表演了相声、散打评书、四川金钱板、四川车灯、四川清音、四川扬琴、四川竹琴等丰富的曲艺形式。“这些曲艺形式经过了千百年的锤炼,由一代代曲艺人传承下来。出土于成都天回山东汉崖墓击鼓说唱俑,就是中国古代表演滑稽戏的俳优造型,也算是我们曲艺人的‘老前辈’了。”中国曲艺家协会副主席、四川省曲艺研究院艺术总监叮当介绍。景区票务系统

  本次演出集结四川曲艺的“名场面”和“新作品”,如《好吃嘴》《安逸带你耍四川》《凤求凰》《(火巴)耳朵》《布谷鸟儿咕咕叫》《欢声笑语》等。在这里,你能和“王保长”沈伐摆龙门阵,看“李伯伯”和“90后”徒弟陈功表演散打评书演绎《我不落伍》,欣赏正宗的四川金钱板和北方快板同台“飙戏”。著名相声表演艺术家李金斗、著名笑星大阿福、陈寒柏、中国曲艺最高奖“牡丹奖”获得者袁国虎等也来助阵。

  年轻人和老曲艺家的碰撞,让节目增色不少。“前面的朋友、后面的朋友、中间的朋友,还有左边右边的朋友,大朋友小朋友各位老朋友大家好!”伴随着熟悉的招呼声,散打评书表演艺术家李伯清正式登场。舞台上,他搭档“90后”徒弟陈功为观众表演的散打评书《我不落伍》中,徒弟抱怨学贯口“不舒服”,让师父传授点儿“过筋过脉”的秘籍,只见李伯清信手拈来对当下生活的观察,娓娓道来对观众的尊重,还原了不少年轻人初期接触传统曲艺的场景,拉近了和“入门观众”的心理距离。

  老曲艺人带给观众的快乐,就算是过了多年,还会被惦记。成都高校教师、文艺爱好者李松说,自己以前在深圳工作想家时,就常听李伯清、沈伐的磁带:“这种乡音乡情带给我的心灵抚慰,我永远忘不了。今天现场见到这些老师,太兴奋了,希望他们多走近观众,多来点这样的室外节目。”一位代驾师傅是李伯清的“粉丝”,一下班便赶来捧场。

  舞台上生龙活虎的年轻人也打动着不少观众。如四川车灯《安逸带你走四川》中,充满活力的演员穿着毛茸茸的熊猫服,一边唱跳一边骑着滑板车“安逸走四川”,欢脱俏皮的氛围惹得台下观众一阵欢笑。

  “老友记”联手 广邀天下客

  这场活动离不开“发起人”。81岁的著名谐剧演员沈伐,是四川省曲艺研究院的“老员工”。8月21日,为了让更多朋友不要错过宽窄巷子的演出,他专门来到自己的工作室,精心录制了一段视频邀请:“大家好,我是你们的老朋友沈伐,8月27日、28日,让我带你到成都街头走一走,和我过四川省曲艺研究院60岁的生日!”

  邀请海报

  随后,李伯清、包德宾这两位老艺术家,用熟悉而亲切的话语向大家发布邀请,全国曲艺名家也为四川省曲艺研究院成立60周年送上祝福。网友得知这个演出消息也兴奋不已,开始互动留言:“没想到就在街边就能亲眼见到沈伐和李伯伯表演,这可太珍贵了。”“也有点期待现场还有什么新面孔。”演出还没开始,就有近万人预约了直播。

  街头表演加线上直播,一头近距离连接着曲艺家与观众,一头连接着最年轻活跃的网友。沈伐当晚有关曲艺情怀的聊天,成为不少人的“泪点”。“我前天才满81岁。”沈伐直接跨了一大步跃上舞台,让他的徒弟、主持人叮当吓得一哆嗦赶紧去扶他:“师父哦,你咋个还是老样子,你八十多岁的人了,一咔(咔,四川方言,大步跨越)就上来。”

  这个充满真性情的“开场”,也令不少曲艺人恍惚。想着当年不少曲艺名家,如今已两鬓斑白。沈伐说,自己这大半辈子,是一个幸运又乖巧的“孩子”,一路上受到不少人的关爱和垂青。他16岁面试时,凭借自编自导的“刀马旦”舞,考入四川省歌舞团。

  沈伐说,当时团里鼓励演员一专多能,他常常在去舞蹈排练室的路上,“偷学”谐剧。一次去峨眉山惠民演出,刚好有演员身体不适无法登台,情急之中领队想起他对表演感兴趣,于是让他顶替演出。没想到那次演出沈伐充分展现出自己的表演才华,观众拍手叫好,博得“满堂喝彩”,这下子让他对谐剧表演越来越有兴趣,申请“改行”做曲艺。当时年过七旬的王永梭苦于找不到谐剧接班人,沈伐凭着这份热爱,打动了王永梭,跟着王永梭大师开始了曲艺之路,成为“第二代谐剧掌门人“。

  曲艺名家 串起60年足迹

  一位位曲艺名家背后,是一串串四川曲艺人走过的60年足迹。

  院团在成立初期,就荟萃了一大批当时曲艺界的著名表演艺术家,如四川扬琴表演艺术家、扬琴“德派”创始人、中国曲协原副主席李德才;谐剧创始人、谐剧大师王永梭;有“荷叶大仙”之称的四川荷叶表演艺术家何克纯;四川清音“黄派”创立者、“锦城歌后”黄德君;著名词人、创作有《鸟儿咕咕叫》《凤求凰》等名作的黄伯亨;四川清音国家级非遗传承人肖顺瑜等。

  在这些大师的培养和影响下,院团的第二代传人迅速崛起,成为20世纪70年代至90年代四川曲艺代表性人物,如四川扬琴国家级非遗传承人、表演艺术家徐述、刘时燕;谐剧表演艺术家沈伐;著名编剧包德宾、著名作曲家温见龙,以及涂太忠、马振山、何成育、车向前等表演艺术家和演奏家。他们创作和表演的作品屡屡参加央视春晚,还带着第三代和第四代传人继续前行,培养了不少活跃在舞台上的国家一级演员和中国曲艺最高奖“牡丹奖”获得者。

  这代曲艺人胸襟开阔,善于创新。比如徐述鼓励徒弟“站起来”做一些情景化的表演,不用拘泥于老艺人一直坐着演出,还在上世纪90年代利用电音磁带教学,让学生学习时更直观、可比对反复练习。李伯清在悦来茶馆“声名鹊起”,他把讲历史故事的传统评书,与生活现象结合,形成散打评书风格,既富有生活情趣令人捧腹,又富有批判精神。

  曲随时代 艺为人民

  “我们非常愿意去基层演出,接受观众对我们的检验。在田间地头与观众聊天,也是我们获得创作灵感出精品的来源。”说到用曲艺服务群众,叮当打开了话匣子,他认为,惠民演出除了带给观众欢乐,也为文艺创作带来灵感。

  前不久,四川省曲艺研究院“曲艺进万家”文化惠民演出项目被中宣部公布为全国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示范项目。这份荣誉背后,是四川曲艺家组成的“文艺轻骑兵”数十年如一日的坚持,他们几乎踏遍了四川所有的市州,去得最多的是甘孜、阿坝、凉山等地,用惠民演出为当地老百姓送去祝福和欢乐。

  这份共鸣的快乐来自接地气的内容。比如曲艺音乐剧《山高水长》,被观众称为“曲艺版《山海情》”,剧中故事来源于真实故事。首演时,不少一线驻村干部红了眼眶:“这的确都是我们现实工作中遇到的困难与感动。”

  接地气也要与时代同频。近年来四川省曲艺研究院围绕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建党百年等重大主题,推出了《永不落幕》《山高水长》《成都家书》《玉石调羹》《花繁新征程》《春风吹又生》《蜀绣》等一系列充满家国情怀、艺术水准、创新精神的文艺剧作、小品和演出。尤其是团队既保留传统曲艺形式,也努力推出综合曲艺音乐剧,扩宽曲艺表演样式,将音乐剧、曲艺、话剧等艺术手法融冶一炉。

  有的曲艺作品还融入了“黑科技”。比如获得国家艺术基金支持的曲艺音乐剧《成都家书》,通过LED动态全景音画,蒙太奇式地呈现一封封抗美援朝的家书,加上舞台360度旋转交错,让观众在极具震撼性的沉浸式体验下,感受到千山万水阻隔里,见字如面的深情。在四川清音《三星伴月》里,5块3米宽5米高的矩阵透明冰屏,不断在台上任意升降组合,营造出一种博物馆橱窗的透视感。

  “我们希望为时代而呼,为市场而生。”四川省曲艺研究院党总支书记陈善明透露,今年底四川省曲艺研究院或将组织一场曲艺跨年演出,调动起川渝地区喜剧人的资源,让笑声和快乐伴随大家辞旧迎新过新年,以更市场化的方式让传统曲艺发挥更大能量,与更多年轻观众接触交流。


以上部分资料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
首页banner图

随便看看

电话咨询

全国免费服务热线
400-850-1230

免费试用
客服微信

扫一扫添加微信
微信号:17873333331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