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850-1230 软件试用
十年景区行业实战经验  易景通,更懂景区的服务商
软件试用

定西非遗近10年发展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坚定文化自信、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全局和战略高度,作出了一系列非遗保护工作的重大决策部署,铺展了新时代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动画卷。

  定西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在定西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以及定西市文体广电和旅游局的具体指导下,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的重要论述,加强和改进对全市非遗工作的组织领导,不断推出定西非遗保护新计划、创出定西非遗新特色、发出定西非遗新声音、形成定西非遗新品牌,绘制了一幅五彩斑斓、熠熠生辉的新时代定西非物质文化遗产画卷,成为涵养定西精神的重要源泉和泽润陇中文化的深厚根基。

  构建工作体系,开辟非遗保护新天地

  成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机构。为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2012年成立了定西市民族民间文化保护中心(2015年变更为定西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专门负责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组织、实施和联络交流。2015年成立定西市非遗保护专家委员会,负责全市非遗业务指导、论证以及项目评审等工作,形成了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工作机制,确保了工作的有效衔接和顺利开展。

  构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相关的法规体系。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甘肃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项资金管理办法》,2014年,定西市出台了《关于加强民族民间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方案》《定西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命名与管理办法》《定西剪纸保护资金使用方案》《定西市关于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创意产品开发的实施方案的通知》以及《关于做好非遗扶贫就业工坊建设的通知》等一系列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相关政策文件,并对市级代表性传承人每人每年发放1000元补助经费,列入市级财政预算。2019年3月,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大会是定西市政府为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召开的专门会议,充分显示了市委、市政府强化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保护工作的决心。

  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名录体系。构建起国家、省、市、县四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名录体系。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在挖掘中求发展,在利用中重创新,在传承中放光彩,突显时代精神,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真做好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的挖掘、普查、申报、传承以及保护工作,成为推动定西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截至2023年,定西全市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口头遗产名录1项(岷县花儿);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10项,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4名;省级代表性项目名录49项,省级代表性传承人63名;市级代表性项目名录307项,市级代表性传承人352名;县级代表性项目名录521项,县级代表性传承人638名。

  连接现代生活,拓展非遗保护新思路

  创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新模式。积极围绕“非遗+互联网”“非遗+文创”“非遗+旅游”等模式,探索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现代生活新途径,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转型升级。公布市级传统工艺振兴项目25个,命名授牌21家市级非遗工坊,成功推荐19家市级非遗工坊入选省级非遗工坊。建设非遗扶贫就业工坊的成功经验被文化和旅游部非遗司作为典型案例纳入了全国非遗培训工作教材。

  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文旅深度融合。深入开展“非遗进景区”宣传活动,2019年开展了以“渭水源头、李氏故里、当归定西”为主题的定西文化旅游创意创新产品专题展,组织展出刻瓷、马家窑彩陶、临洮洮香等12个系列240余件非遗文创产品,多角度、全方位展示了定西市独具特色的人文与自然旅游资源,凸显了定西市深厚的文化底蕴。2020年,开展中国旅游日“陇上花开·乡约甘肃”甘肃省乡村旅游美丽之旅推介等活动80场次,游客群众达12万人次。2022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在陇西县李家龙宫广场、漳县遮阳山等AAAA级旅游景区分别举行了宣传推介活动。

  开展“非遗进校园”活动。通过非物质文化遗产摄影图片展、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益大讲堂、传统工艺振兴实践暨传习培训、传统戏曲展演等多种形式,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走进各级各类学校,为师生宣讲《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的知识,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宣传展示、展演活动。据统计,开展“非遗进校园”活动68场次,覆盖各类学校43所,增强了广大师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法律意识和法治观念,编撰不同年级实用的非遗教材和非遗专著40部2900余册,涉及人文历史、民俗风情、传统技艺以及民间文艺等诸多内容,惠及中小学生超7500人次,让学生接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滋养。

  探索工作方式,拓展非遗保护新途径

  “走出去”,扩大定西非遗知名度。近年来,定西市非遗中心组织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和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参加历届全省“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宣传展示活动。在第五届丝绸之路(敦煌)国际文化博览会上,国家级非遗项目定西剪纸《长征精神永放光茫》长卷(25米)和手工刻版印染《百草颈椎枕》入选2021年甘肃文化旅游商品大赛,手工刻版印染《百草颈椎枕》荣获此次大赛优秀奖。

  2017年,组织洮砚、定西剪纸和渭源皮影等18个国家和省、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的500余件成果展品和18名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先后赴上海、福州开展“丝路定西情·非遗上海福州行”——定西市传统手工制作技艺成果展活动。推荐全市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创产品参加“环西部火车游”,赴广西、新疆开展“1+N”跨省推广营销系列活动。选送通渭麦秆画、岷县洮砚等非遗文创旅游商品参加2020甘肃省文化旅游商品大赛,荣获优秀组织奖。

  推荐全市陇西刺绣传承人参加中国非遗传承人群研培计划——南通大学第六期蓝印花布技艺研修班结业作品汇报展,推荐传承人赴济南、陇南、兰州、西安等地参加传承人培训班,传承人在理论和技艺上获益良多。

  2022年9月,选送的洮砚、定西剪纸、中药材饮片、刺绣、扎染以及皮雕等58件具有代表性的非遗文创产品,在广西桂林国际会展中心参加2022中国-东盟博览会旅游展。定西剪纸传承人付忠民先后赴莫斯科和上海文庙讲堂传授剪纸技艺,使定西剪纸走向了大都市,走向了国际舞台。

  讲好定西故事,拓展非遗保护普及面

  创排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剧目。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通渭神话皮影戏《西游记》《药王孙思邈》先后在兰州进行专场演出。2014年9月,《巴当舞》作为甘肃省唯一参赛节目,代表甘肃省参加在广西百色举办的第十二届“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民间艺术”表演活动,以其独特的地域民族特色和精湛的表演惊艳大赛舞台,一举摘取金奖。

  创造世界纪录。巨幅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创剪纸作品《古丝绸之路全图》长达23.38米、宽0.52米,再现了绵延6440公里横贯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丝绸之路古道全貌,创“最长剪纸长卷世界纪录”。2019年8月31日,世界纪录协会为其颁发了世界纪录证书。

  编辑出版非遗书籍。编辑出版了《定西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丛书》全套共12册,370余万字,包括非遗教材、神话传说、民俗、手工制作技艺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等,该丛书被列入第四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学术成果展的学术出版物展示,荣获第十八届北方十五省市文艺图书展一等奖。出版《定西剪纸集成》,书中共收集全市50余名剪纸艺人的300余幅精品剪纸作品和张淑萍、陆志宏、杨红等国内剪纸和民俗研究方面专家的4篇理论文章。

  拍摄非物质文化遗产宣传专题《岷县花儿》《青苗会》纪录片以及各类音视频资料100余部。先后拍摄了榫卯木制手工技艺宣传片《传承》以及《定西剪纸》《年味非遗 剪若春风》《非遗人生 把根留住》《非遗人生—唱尽天下悲欢》《陇中十三花》《洋芋宴》《陇中味道》等专题片,在国家、省电视台播放。在国家级和省、市刊物上发表《对通渭皮影现状的几点思考》等非遗相关论文80余篇。以详实的资料、丰富的内涵,全面系统地反映了全市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搜集、抢救、整理了一批特色突出的非遗相关的文献资料。


以上部分资料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
标签: 定西非遗
首页banner图

随便看看

电话咨询

全国免费服务热线
400-850-1230

免费试用
客服微信

扫一扫添加微信
微信号:17873333331

返回顶部